首页 > 科普 > 认知行为 >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你都理解对了吗?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你都理解对了吗?

2018-11-06 13:51:47 责任编辑:玩世不恭 10 1326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了,人们通常理解的以直报怨是什么意思呢?以德抱怨又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就让梦悠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你都理解对了吗?

一、以直报怨是什么意思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原文出自《论语•宪问》。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感激、恩德来报答恩德。”对于怨恨,要用正直的心,正直是不受外界影响,内心不存贪嗔痴,用真诚心。正直的原动力是真诚。对于别人的恩惠、恩德,需要抱有感激的心,用自己的恩德来回报他人。直的意思是跟宽厚的心量有着莫大的关联,同时还要有足够的智慧来让他们觉悟。“以直报怨”最需要的是有足够的道德修养为基础才能真正得以实施和产生巨大的作用。

直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公正合理不偏不倚,恩德要用恩德去回馈,怨要用公正合理的方式回击。不可一味姑息从而纵容罪恶扩散而良善丧失,也不可挟私加重报复。孔子不同意“以德报怨”的做法,认为应当是“以直报怨”。这是说,不以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坚持了正直,“以直报怨”对于个人道德修养极为重要。孔子不赞成以怨报怨。不赞成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一种报复的心态去面对别人的不道德,否则这个社会将是恶性循环,无休无止,那样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和谐,当今的和谐,还有子孙后代的和谐。

二、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理解误区

1、误区:

就是说:孔老夫子教我们,别人欺负你了,你要忍,被打碎牙齿也要往肚子里吞,别人来欺负你,你反而应该对他更好,要用你的爱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怀去感动他。这就让人感觉很有点肃然了。想想看,如果我一巴掌呼过去那个被打的人还笑笑说打得好啊,你越打我我就要对你越好……遇到这种情况我也会感动到傻眼,这多好一孩子,多伟大的情操啊……

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我当初,也万万没想到原来在孔子这句“以德抱怨”的后边还跟着另外一段话,什么话呢?子曰:“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看完以后,幡然醒悟,原来我们都被断章取义的解释给误导了。

2、正解: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直:(zhí)<形>坦诚面对。更准确来说,就是公平。

德:(dé),第一个德<动>感激;第二个德<名>恩德,恩惠。

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感激、恩德来报答恩德。”。

对于怨恨,要用正直的心,正直是不受外界影响,内心不存贪嗔痴,用真诚心。正直的原动力是真诚。对于别人的恩惠、恩德,需要抱有感激的心,用自己的恩德来回报他人。

直的意思是跟宽厚的心量有着莫大的关联,同时还要有足够的智慧来让他们觉悟。直,不管从古汉语还是从现代语中,都跟法律、惩戒是没有直接的关系。法律的惩戒是一种手段,需要有足够的真诚心,和足够的心量和足够的智慧来运用。也就是,直是与纯净纯善的内心是一个涵义,而表露出来的行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法律是其中之一。

三、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经典故事

100多年前的某天下午,在英国一个乡村的田野里,一位贫困的农民正在劳作。忽然,他听到远处传来了呼救的声音,原来,一名少年不幸落水了。农民不假思索,奋不顾身地跳入水中救人。孩子得救了。后来,大家才知道,这个获救的孩子是一个贵族公子。几天后,老贵族亲自带着礼物登门感谢,农民却拒绝了这份厚礼。在他看来,当时救人只是出于自己的良心,自己并不能因为对方出身高贵就贪恋别人的财物。故事到这儿并没有结束。老贵族因为敬佩农民的善良与高尚,感念他的恩德,于是,决定资助农民的儿子到伦敦去接受高等教育。农民接受了这份馈赠,能让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是他多年来的梦想。农民很快乐,因为他的儿子终于有了走进外面世界、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老贵族也很快乐,因为他终于为自己的恩人完成了梦想。

多年后,农民的儿子从伦敦圣玛丽医学院毕业了,他品学兼优,后来被英国皇家授勋封爵,并获得194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他就是亚历山大•弗莱明,青霉素的发明者。那名贵族公子也长大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患上了严重的肺炎,但幸运的是,依靠青霉素,他很快就痊愈了。这名贵族公子就是英国首相丘吉尔。农民与贵族,都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了援手,却为他们自己的后代甚至国家播下了善种。人的一生往往会发生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有时候,我们帮助别人或感恩别人,却可能冥冥之中有轮回。希望大家踊跃转发给自己的朋友,让更多人懂得积德行善的大道!

会员福利
加微信
约咨询 听好课 找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