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像个孤独患者自我拉扯
2022-04-13 11:24:53 责任编辑:PH 10人 215人
一位法国社会思想家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经济关系和大众文化的全球化趋势与我们不同种族、宗教或民族群体成员的社会身份之间日益演变的性质差距。换句话说,人类作为命运共同体,存在着越来越明显的思想差距,自我拉扯虽然乍一看,我们已经住在一起了——看同样的电视,买同样的衣服,甚至用同样的语言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但在重要的方面,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远。
我们的小社会并没有逐渐融入一个庞大的全球社会;相反,在种族、政治和宗教冲突之后,我们曾经称之为社会或国家同时存在的政治,领土和文化实体在我们面前分崩离析。我们只做同样的动作和使用同样的物体的情况下生活在一起——我们没有以有意义的方式进行交流。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我们如何共同生活,或者我们能共同生活吗?
事实上,早在1000多年前,中国就有许多早期的共享生活模式。以中国传统民居代表之一福建土楼为例,现有土楼约3000座,主要分布在赣南、闽西、粤西北部。
土楼的圆形平面很容易辨认。在这个四层左右的建筑环里,房间是纵向切割的。一楼多为厨房,二楼储物,三四楼居民。整栋楼只有四个楼梯,上下连接不方便。然而,所有的公共活动都在中庭的院子里举行,从而创造了非常密切的邻里关系。向心的圆形将视觉聚焦在中心的祠堂上,以祠堂为核心,平等划分居住空间,集体工作,团结一致,共享生活。
除了土楼以社区为单位的建筑量呈现的共享生活外,还有北京胡同、上海巷子等,以区域形式打造共享生活体验。即使没有外化的建筑表现手法,也催生了牢不可破的邻里友谊。
虽然这一实践在中国扎根已久,但由于外部条件和社会发展的快速变化,居民的需求也在不断迭代。一些必须连接人们的约束逐渐淡化。例如,早期的土楼是为逃生的客家人提供安全的栖息地,所以防御功能非常重要。土楼外墙采用夯土作为结构,土墙上是传统的梁架结构。梁的一端辅助支撑整个建筑的内部空间,另一端嵌入土墙底部的夯土中,掺入巨大的石块,使其不易坍塌。顶层的炮台打开高窗,使土楼易于防御和攻击。
但由于由于缺乏防御需求等原因,这种住房制度也消失了。也就是说,社会功能和公共空间的模式决定了建筑的形式。人们能否共同生活,取决于社会进程和建筑师在更新过程中的反馈行动,即老生常谈的建筑师的责任和使命。
正如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Hashimsarkis在声明中提到的:
当前的全球疫情无疑强调了人们的孤立,双年建筑展提出的问题更加相关和及时,即使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讽刺意味,事实上,这个主题是在疫情前几个月提出的,最初的原因是我们面临的许多长期问题:气候危机、大规模人口流离失所、政治不稳定和种族、社会经济不平等等。
我们不能再等待政治家提出通往更美好未来的道路了。我们可以通过建筑提供另一种共同生活的方式。2021年建筑双年展的动力来自世界面临的新建筑问题,但也受到年轻建筑师新兴激进主义和建筑专业的启发,以应对这些挑战。
在疫情爆发之前,全人类都面临着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似乎被这些问题所催化,离彼此越来越远。疫情和安全社会距离的出现唤醒了许多外部因素的剥离。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需求——交流,我们需要与人沟通,与人接触,我们需要共同生活,即使我们需要面对的困难比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前更困难,这仍然是大势所趋。
如果说有一个建筑师最能体现2021年建筑双年展的主题,那就是巴西建筑师丽娜·博·巴尔迪。她是今年纪念终身成就的金狮奖得主。作为设计师、编辑、策展人和活动家,她的职业生涯提醒我们,建筑师作为召集人的角色,重要的是作为人类共同愿景的建设者,丽娜·博·巴尔迪也体现了建筑师在这些困难时期的坚持,无论是战争、政治冲突还是移民环境。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强调每个人的生活感受,注重建筑的人文思想,注重城市的步行体验,都是为了创造一个更宜居的环境。当代建筑师也在用设计呼吁人们在彼此之间建立更多的联系,自我拉扯就像离开家乡的客家人用土楼在其他地方建造一个温暖的住宅,当代人和过去一样,也在用我们的方式延续共享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