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世界和未来的学校会是怎么样的
2018-10-16 10:51:09 责任编辑:年纪 10人 852人
你们怀念你们的学校吗?曾经会幻想你们未来的校园是怎么样的吗?高中三年,期待毕业后未来的学校是怎么样子的吗?那个未来的世界你们憧憬吗?和梦悠小编分享一下。
一、未来的学校
这个网络发达的社会,未来的校园是怎么样的呢?未来的校园会不会都在网上上课?没了课堂的悄悄话,没有课间的你追我赶,没了午休的情感交流。未来的学校,如何发展呢?
未来学校,首先来自对未来教育的认识。2014年,世界教育峰会(WISE)对645位世界各国教育专家的调查“2030年的学校”,提供了对未来教育的认知:
近半数的受访者认为在线内容将成为最重要的知识来源,个人能力将大受推崇,超过实践能力和学术知识,学校文凭将受到职业认证的挑战,职业认证和同行认可合计超过了学校文凭,学习将成为终身的追求,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课程内容将更为个性化,以适应每一位学生的需求。
65%的专家认为教育所用语言不再是本地语或本国语言,88%的专家认为大数据将在教育中大有可为,成为构建教育社区的有力工具,70%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将不再是经费的主要来源,来自家长和企业的经费超过政府。
朱永新归纳了未来教育的15个特征
学校将会成为学习共同体,而非一个个孤立的学校;
开学和毕业没有固定的时间;
学习的时间弹性化;
教师的来源和角色多样化;
政府买单和学习者付费将并存;
学习机构一体化,学校主体机构与网络教育彻底打通;
网络学习更加重要;
游戏在学习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学习内容个性化、定制化;
学习中心小规模化;
文凭的重要性被课程证书取代;
考试评价从鉴别走向诊断;
家校合作共育;
课程指向生命与真善美;
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对未来学校的想象更多来自科技的刺激和资本的驱动。MOOCs、翻转课堂、可穿戴设备、3D打印机、交互式电子白板、乃至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等新兴技术,不断刷新未来教育的图景。然而,时至今日,一个基本共识是互联网技术的作用似乎被高估了,一个使用电子白板甚至iPad的教室,与使用黑板并无实质性的变革,只是看上去更为现代化。诚如教育技术学领域资深学者迈克尔·斯佩克特教授所言:
技术只是教育变革中的“沧海一粟”,
更多是作为一种“替代策略”应用于教学中,
还不足以支撑整个教育系统变革的发生。
令人担心的是,当我们醉心于追逐高新技术时,也许我们只是在学习“像机器一样思考”,从而丢失了真正可以致胜的人类智能。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由培训机构所研发的技术,关注的仍然只是课堂教学,是知识点和提分,从而使应试教育变得更为强大、更为精致,甚至更为温柔。那么,它到底是未来教育、现代教育,还是传统教育?
在中国,“未来学校热”还有一个强劲的动力:地方政府的教育政绩追求。因为教育创新、教育信息技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都是一种“政治正确”,是可以不计代价地“跨越式”建设的。其背后,是不变的打造重点学校的思路。
几十年来,花样不断翻新,从示范学校、名牌学校、明星学校、优质教育、高位均衡到“打造教育3.0时代的未来学校”,出现了新一轮不惜重金、竞相奢华,打造“未来学校”的比拼。操场分为地上地下三层,地下二层建游泳池;校园由“全球顶级建筑师联手设计”,小学设计有单独的音乐厅、环幕影院…… “未来学校”建设变成了炙手可热的“生意经”,而与未来无关。其所损害的是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和教育公平的价值。
对未来学校的认识,有一些基本特征是需要特别强调的。
首先,未来学校必然是“小班小校”,小规模化的。因为只有在小班小校,才能实施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学习。现在欧美国家的学校大多是小学一二百人、中学一二千人的规模,班额则在20~30人左右。反观我们的“未来学校”,如果还是效率优先、巨型学校的设计,那么它的未来性从何而来?
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资源共享。在互联网时代、学习化社会的环境中,学校建筑和硬件设施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不仅出现“开环学校”的设想,学校消亡的概念也变得前所未有地真实,它将转型为社区的学习中心。花费巨资建一个大而全、小而全的学校的概念正在过时,至少是与未来无关的。
一个实例是创新性的美国密涅瓦大学,以培养全球化时代的未来领袖为使命,每年招收一二百名学生,在旧金山租了一栋公寓楼,没有传统的校园、图书馆、体育场,而是以城市为校园,共享资源。每学期去往一个城市,在七座充满活力的大都市(美国旧金山,韩国首尔,印度海得拉巴,德国柏林,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英国伦敦,中国台北)教学,开设丰富的体验式学习项目,提供一种“沉浸式的全球化体验”。学生将获得远超出传统校园所能提供的教育资源和终身的职业支持。
不管未来的愿景如何炫目,走向未来学校的起点,只能在我们脚下,即我们今天的学校。它对应的是教育这样的生长逻辑: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然后再到未来教育。曾几何时,实现教育现代化还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宏伟目标,2010年制定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现在,这个目标似乎不再被重视和强调,2035、“未来教育”成为新的动员口号。因此,我们特别需要清醒地自我认知,知道自己身在何时、身在何处。
不管未来怎样,学习是人毕生的技能,每一个时刻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无论好与坏,学习到的道理,都是人生的财富。
二、影响未来的世界因素
1、国际及国内权力的扩散
在未来的15年间,权力的扩散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一是国际秩序层面,权力更多的从少数发达国家流出。“金砖国家”的概念早在2003年就已出现,今日二十国集团则成为了最好的代名词。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大国,以及给西方主导地位造成威胁的一系列国家,例如哥伦比亚、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土耳其、巴西、南非、尼日利亚,乃至伊朗、埃及正在改变着世界的局面。
到2030年,基于对国内生产总值、人口规模、军费开支、科技投入这4方面的综合衡量,亚洲的全球力量将会超过北美和欧洲,恢复其在全球经济和世界政治中的重要性,扭转欧洲和西方自18世纪以来的主导地位。另外,在国内层面,由于世界性的中产阶级的发展,各国政府在国家治理当中拥有的权力有所削弱。
权力扩散的最大推动者不是国家而是个人,那些正在进入中产阶级并且由于新科技而被赋予了更多权力的个人所带来的自上而下的动力是导致变革的根本原因,国家内部权力的扩散也是权力扩散的另一部分。国家的多样化,越来越重要的国际组织,跨国公司还有超强个人,这些因素使得很难建立一个有凝聚力的世界秩序。
在国家内部,不论是由于种族和宗教的分裂,还是党派的政治分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凝聚力都在减弱,而应对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跨国威胁又需要国家间比以前更多,更紧密的合作,但这往往很难实现。
2、世界性人口老龄化趋势
在世界范围内,我们全部经历着人类平均寿命延长的的平均寿命已由1990年的64岁延长到2011年的70岁”,这是颇具戏剧性。203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高收入国家的年龄中位数将由2010年的37.9岁上升到42.8岁。然而在2012年,只有日本和德国的成年人口年龄在年龄中位数45岁以下;至2030年,65岁以上的人口在总人口中占很大比例将会是那些国家未来的人口特点—。
社会老龄化带来广泛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老龄化速度快的国家可能会面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减缓或停滞;很难通过政治手段推进在退休和健康保障项目上的节省花销改革;撤销按期从薪金中扣除养老费的方法,以及针对更安全资金支持的健康保障系统将会遭到强烈的抵制;有相对较高的平均年龄(40~50岁)国家的政府,会迫于压力广泛地限制政府开销和增加个人税金负担。
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总规模将在2016年达到顶峰,之后开始出现下降,从9.94亿下降到2030年的9.61亿。相比之下,印度的人口统计特征概况看起来前景更好,它的劳动年龄人口要到2050年左右才会达到峰值。
在日本,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量在减少,现有劳动年龄人口中还包括大量20岁左右的失业青年和无一技之长的青年。这可能会导致白领工作者的短缺。同时,政府也在努力鼓励女性加入劳动力大军,包括加入领导层,这可以弥补一部分劳动力短缺,但前提是这样做不会导致更低的出生率。
同样受低出生率和人口老龄化困扰的还有德国,虽然现在法国和英国的人口都小于德国,但到了2050年,这两个国家的人口可能超过德国,因为它们拥有更多的移民人口。全球经济和商业研究中心最新一期的预测认为,在2030年左右,英国将取代德国成为西欧最大的经济体,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英国具有更有利的人口规模。到2030年,俄罗斯将面临一次人口的剧降,降幅约1000万人,在那个时间范围里,这是全世界最大程度的人口下降。
无论未来的世界如何,活在当下最重要的是珍惜,或许很难,但问心无愧那就是最大的珍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