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低估一个孩子的“恶”,校园霸凌何时休?
2018-10-10 11:59:12 责任编辑:支思敏 10人 897人
校园霸凌是一个让人非常不愿触及的话题,因为不管是曾经的受害者还是施暴者,亦或是旁观者,我们都曾或多或少的参与了其中。校园霸凌也成为很多孩子休学理由。那些成长回忆中凹凸不平的地方,总在不经意间蹦出来,带给我们阵痛。
一、校园霸凌的案例
1、高中时,我的一位同学小琪,因为上学路上不慎落入滚烫的热水盆中,被严重烫伤,在脸部和胳膊上留下了很大面积的疤痕,眼睛也因此患疾,只能斜视前方,而不能正视;高中时,小琪又不幸地患上了狐臭。
因为这些原因,高中时代她遭到了班里人的排挤,甚至是言语的攻击。有人骂她丑八怪、有人嫌弃她身上的味道,从她身边经过都是捂着鼻子。小琪生性好强,上课回答问题总是很积极、很自信。但有一次,班长却当着全班的面嘲讽她说:
“我见过丑的,没见过长得丑,还这么自信的。”班上发出一阵爆笑,而自始至终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她说话。
长期的霸陵,已让小琪不堪承受,这次当众羞辱更是让她失控,心理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她不再积极地学习了,而总是躲在角落里喃喃自语,有时还突然放声大哭。后来,她终于承受不住,选择了休学。
那时我觉得不参与就是对受害者最大的善意,但多年后我才意识到对暴力的无知和漠视并不会减少它的杀伤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的冷漠,助长了施暴者的恶。当时沉默的我们,都成了校园霸凌的帮凶。或许这也是校园霸陵频频发生的一个原因:学生不敢管、不愿管;老师不知道,甚至知道后也只是和稀泥。这成为很多学生休学的理由。
二、校园霸凌分析
我们的沉默、懦弱和老师、家人的纵容使校园霸凌者生出一种畸形的“优越感”。而这种所谓的优越感一旦形成,施暴,就成了夸耀的资本。
而对那些校园霸凌者来说,上学路上一个的破坏力已足够严重,一旦开始抱团,他们的恶行很可能没有下限。
三字经上说:“人之初,性本善。”在很多人的认知中,生活在象牙塔里的未成年人也都是单纯,善良的。他们后来变恶,是因为他们长大成人步入社会后,被“带坏”的。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校园本来就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社会上的各种暴力和黑暗面都有可能通过原生家庭、网络和人际关系传递给青少年。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要从思想意识的角度反思校园霸凌事件的多发。他说,儿童暴力问题其实是长期积淀的社会问题的外露。
?“当下的中国社会,成人之间经常使用暴力,也使得孩子无意识地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最直接的方式。”储朝晖认为,现实中成人漠视生命态度的流露,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储朝晖还表示,未成年人暴力事件,有些还是成人社会权势地位问题的“投射”。一些打人者的父母,在社会上处于强势位置,被打者的父母处于弱势位置,这种地位的悬殊,会让打人者有“胆量”去施暴。储朝晖说,这种不平等,往往会给被打孩子的心灵造成永久性的创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