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症状 > 囤积症 > 囤积症是种病

囤积症是种病

2018-07-25 11:25:45 责任编辑:十七 10 2375

最近,有一个话题非常热火,那就是:囤积症。

看过美国心理学家兰德·弗罗斯特的《囤积是种病》,里面谈到:囤积症,其实是强迫症的一个亚种!

囤积症是种病

最近台湾零杂物女生Phyllis出版新书《囤积解密:用爱减量,告别杂乱人生》,用一些台湾人的实际案例,揭秘什么是“囤积症”,又由何而来。

一、囤积症的表现

2011年,新竹县37岁江姓女老师,惯性将校内废弃物带回家里堆放,丈夫受不了卧室无法睡觉、浴室无法洗澡诉请离婚;

2012年,嘉义市89岁林老太太,平日以拾荒维生,家中堆满回收物而长期露宿道路分隔岛,邻居不堪其扰引来社工、员警介入协助…

你可能有一个抽屉,装满拖泥带水不想处理的小东西,觉得拖拉一点也无妨;可能有个杂物间,塞满用不到的电器、不会再穿的衣服。

这些行为有人称是“收藏”,但当收集成瘾、恋物成癖,整个家都塞爆还乐此不疲,可能已经得了一种叫“囤积症”的病。

囤积症是种病

二、囤积症的种类

囤积者中,有超过八成无法停止攫取物品,其中七成五的患者常买个不停,买的时候不会管自己钱够不够、家里有没有地方摆。

美国史密斯学院心理系教授蓝迪佛罗斯特称此行为是“购物疗法”。

在这类囤积症患者眼里,购物是一种疗法,透过买东西让自己消除负面情绪、获得心理满足感,觉得拖拉一点也无妨。

除了此类“购物狂囤积者”,另有“拾荒型囤积者”,他们倾向捡个不停,不仅看到免费报纸、传单、小赠品会忍不住多拿几份,看到空瓶、空盒等堪用废弃物,都会想办法搬回家里。

日本综艺节目有“垃圾屋”单元,到观众家出任务帮忙整理。

囤积症是种病

三、囤积是对情感的执念

《囤积解密》作者Phyllis自己母亲就是囤积症患者,过去她受母亲日趋严重的囤积行为所苦,但日后她重新回想,“我家并不是一直这么混乱。老妈后来为何搞得住处每下愈况”,这个谜团成为她撰写《囤积解密》的契机。

Phyllis在母亲过世后仔细搜寻旧时回忆,爬梳上一代历史,逐渐发现母亲爱堆积杂物,除了个性使然,也涉及婚姻失败、家族遗传等能量的失衡。

对囤积者来说,“囤积”像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感阻碍。

囤积者透过囤积,以为自己并未“失去”,而透过满满“旧物”的堆叠,囤积者自我认定拖泥带水可逃避需要经历与“某种重要关系”告别、分离的哀伤。

这样对物品的执念、缺乏自觉的“囤积”行为,因此日渐执行,直到囤积者造成生活不便、人际关系阻碍,甚至成为社会隐忧。

相关文章 更多>

会员福利
加微信
约咨询 听好课 找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