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冷漠现象有哪些?
2020-05-20 20:11:03 责任编辑:Yuki 10人 8492人
冷漠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一种标签。生活中、媒体报道中无不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冷漠现象。我们的社会到底怎么了?而为什么社会冷漠?冷漠无情是怎么回事?怎么样拒绝做冷漠的人?
一、社会冷漠现象与社会冷漠泛滥现象
道德规范的社会控制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抑恶”———抑制自利人性、为害他人;其二是“扬善”———克制自利人性、舍己利他。一般认为,
前者是“人之为人”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信条, 即自利不损人, 多带有“责任” (必须说明的是, 我们经常所说的道德义务, 也大多都带有责任的含义)
的要求;而后者则通常被纳入“美德”一类, 提倡“与人为善”, 多带有“义务”的性质,
即所谓的“道义上的责任”。冷漠无情是怎么回事?怎么样拒绝做冷漠的人?
“道德冷漠”就是对道德的漠视、不关心、不在乎。它有两层意境, 广义上是指在观念和行为上均表现出对道德规范漠然视之;狭义上则是指对人际间无私性的“道义救助”之“义务”缺乏认同感、自觉性以及行动力。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所提到的“道德冷漠”更多地涉及后者, 即行动主体对“需要者实施道义援助”的道德义务表现出不认同和不行动———在绝大多数人看来, 是否选择作为道德义务的“善行”是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其强制性远远低于带有“责任”性质的道德规范。冷漠无情是怎么回事?怎么样拒绝做冷漠的人?
因而, 有的学者将道德冷漠解释为“善的缺乏”, 这是比较符合实际生活中一般所指的。也就是说, 现实中人们所说的“道德冷漠”表现为道德行为主体对纯碎“助人”、“利他”性质的道德义务在思想观念上的不认同或行动上的不作为:要么既无“善心”也无“善行”;要么虽有“善心”但无“善行”。
任何时期、任何社会文化环境之中都存在着道德冷漠现象。而现实中国社会中引发社会公众集体性关注和严重不满的则是道德冷漠现象的泛滥。无论是“无人救助的小悦悦”、“跌倒老人无人帮扶”等等事件中冷漠的路人, 还是“造假村”、“杀人村”事件中冷漠的同村知情者, 抑或是大量“求救无人相助”事件中冷漠的旁观者, 均受到社会媒体的严厉质问、谴责, 并引起社会公众对整个社会环境的道德问题和安全问题产生的强烈担忧。
尤其是, “因帮扶老人受到讹诈”、“见义勇为的英雄流血又流泪”等等事件更是使得一般社会公众或多或少的“积德行善”之心“冷却”, 从而使得整个社会的道德冷漠现象进一步扩张和加剧。另外一种道德冷漠现象则是, 社会大众甚至是政府对弥漫于政治、经济和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以集体性造假现象为代表的、明显违反道德诚信的行为从见怪不怪到麻木不仁、习以为常甚至视其为理所当然。
冷漠无情是怎么回事?怎么样拒绝做冷漠的人?相较于“从前”, 在现实的中国社会中, 不仅道德冷漠现象更为常见, 而且它还在深刻影响着人们传统的道德思维模式,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蔓延, 有愈演愈烈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