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知觉,知觉有什么特性?
2018-10-16 10:34:16 责任编辑:Ava 10人 3412人
深度知觉(depth perception),亦称“立体知觉”或“距离知觉”。对物体的立体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知觉。视网膜只能接受两维空间的刺激,对三维空间的反映主要依靠双眼视觉实现。那么什么是深度知觉?什么是知觉,什么是意象?跟梦悠情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什么是知觉,知觉有什么特性!
1、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心理学中最基本的一个概念,指感觉到原始刺激,并将原始刺激组织成可识别、可解释的意义的过程。这个定义对于初次接触的人来说感觉有点绕,知觉分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感觉、知觉组织、识别并解释。
2、什么是知觉组织?
知觉的组织规律:大体分为五类:接近律、相似律、连续律、闭合率、协变律。
2.1、知觉的相对性:知觉是个体以其已有经验为基础,对感觉所获得资料而做出的主观解释,因此,知觉也常称之为知觉经验。知觉经验是相对的。我们看见一个物体存在,在一般情形下,我们不能以该物体孤立地作为引起知觉的刺激,而必须同时也看到物体周围所存在的其他刺激。(图形——背景原则)
2.2、知觉的组织性: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在特定时间内,人只能感受少量或少数刺激,而对其他事物只作模糊的反映。(注意资源容量有限,同一时间,只能注意到很少的刺激)
2.3、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对象都是由不同属性的许多部分组成的,人们在知觉它时却能依据以往经验组成一个整体。(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律)
2.4、知觉的整体性:在感觉资料转化为心理性的知觉经验过程中,显然是要对这些资料经过一番主观的选择处理,这种主观的选择处理过程是有组织性的、系统的、合于逻辑的,而不是紊乱的。(知觉组织五律)
2.5、知觉的意义性:人在感知某一事物时,总是依据既往经验力图解释它究竟是什么,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人的知觉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知觉的理解性正是这种积极主动的表现。人们的知识经验不同,需要不同、期望不同,对同一知觉对象的理解也不同。
2.6、知觉的恒常性:近端刺激改变,知觉到的远端刺激是不变的、恒常的、稳定的,其中包括大小形状恒常性、亮度恒常性等。
二、什么是深度知觉?深度知觉基本介绍
在个体发展中,由于视觉与触摸觉之间形成了巩固的联系,因此可根据经验,只用单眼凭借各种线索确定物体的远近。产生深度知觉的主要线索有:双眼视差、双眼辐合、水晶体的调节、对象的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运动视差、对象的明暗等。前两种只对双眼视觉起作用,后六种对单眼视觉和双眼视觉都起作用。
深度知觉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视网膜是一个两维的平面,人不仅能感知平面物体,还能感知三维空间中的物体。深度知觉是通过两眼视觉实现的。深度知觉受以下因素影响。生理方面有:双眼视差,双眼幅合,水晶体调节,运动视差。客体方面有:对象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对象的纹理梯度,明暗和阴影以及熟习物体的大小等。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有关线索, 单凭一只眼睛观察物体也可以产生深度知觉。用视觉来知觉深度,是以视觉和触摸觉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联系为基础的。通过大脑的整合活动就可作出深度和距离的判断。但个体在知觉对象的空间关系时,并不完全意识到上述那些主、客观条件的作用。
三、什么是意象?
什么是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
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1、举例说明:
单纯的概念不好理解,下面我们举例来说明,以柳树为例:他的意象是惜别,留恋,祝愿。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
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1.1、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1.2、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1.3、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4、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