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 > 认知行为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观后感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观后感

2018-11-06 17:03:56 责任编辑:思宁 10 1068

最近梦悠情感小编读了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深有同感,认识到我们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确实有很多弊病,但对于丁先生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我仍抱有疑问,因此就借这次机会来谈谈我个人的看法,在当今的浮躁社会上还有需不需要精神寄托呢?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观后感

一、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文章中说“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并就此认为格物致知就是“我们所谓的实验”.韩维志在译评《大学》时就曾明确指出《大学》的原文缺少对“格物致知”的阐释,古人因此也做了诸多不同的见解,甚至是大理学家朱熹也曾专门对“格物致知”补缀了一篇论文.然而,没有一个人敢说他的“格物致知”就是真正的“格物致知”,那么对儒学研究不深的丁先生如何可谓“真正”的“格物致知”呢?对此我实在无法认同。

那么,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呢?小人不才,目光短浅,也不敢妄下定论,但终归还是有些想法的.永远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并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我想这大概就是真正的“格物致知”了.所以,只要坚持求知的态度,相信终有一天“格物致知”的真谛会浮出水面.在这个社会上我们都要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因为在目前社会上,很多人都是没有我们所谓的精神寄托,从而导致一系列的问题的出现,那下面我们来认识为什么没有了精神寄托,何为精神寄托?

二、精神寄托

可以简单的说是为了促进彼此间的联系,加强社会融合,让社会变的丰富多彩,不论是运动,聊天,还是诸如此类的事情,只要是具有社会性,我们都可以将它列入其中,也就是寄托的对象是多样化的。

属于精神空虚,但是可以找到使自己愉快并且填补空虚的一项活动或者事物。这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只是没必要说明。就像是除了社会性给与的一般应该完成的事情外,一些课余的活动,兴趣爱好等等,都属于这一范畴,我们称它们为寄托对象。

其实做人真的只是不断的在找寻真我,找寻一个自己呆着最舒服安宁的方式。也就是我标题说的一种精神寄托或者说心灵寄托。可能外在压力客观因素等等轻轻的一动就足以打翻你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精神堡垒,让你分分钟觉得活不下去,想放弃所有一切。但是你知道么?放弃和重新建立都是你真我中的无数个私我。

它们并不真实存在,一旦“重新建立的私我”战胜了“放弃的私我”,你又可以振作起来,继续面对生活。但也可能这会是一辈子要做的事,毕竟生活会给你带来什么永远是未知的。所以更重要的是在建立堡垒的过程中更深入的去了解真我,可能有人会问什么是真我,我也说不清,只知道每个人都有,它是灵魂最深处的样子,弄清楚它的样子,你无数个私我就不存在了,才会无惧于任何形式的打击。下面来认识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的理论:精神分析理论。

三、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又称心理动力学。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不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

精神分析学说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他从自己的医疗实践中发展起来了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同时也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含着两个主要的部分,即意识和无意识。意识是能够觉察得到的心理活动,无意识则包含人的本能冲动及出生后被压抑的人的欲望。这种欲望因为社会行为规范不允许满足,而被压抑到内心深处,意识不能将其唤起。它不同于觉察不到的通常意义上的无意识,为区别其间,后来经常将其叫做潜意识。

后来,弗洛伊德又提出前意识的概念,认为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种中间心理状态。

会员福利
加微信
约咨询 听好课 找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