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小知识:小儿推拿的穴位及手法
2020-01-19 02:54:07 责任编辑:凯旋 0人 242人
1、脾经
【位置】在拇指桡侧缘,手指尖至指根成一线。或拇指罗纹面。
【操作】医者用右手握育儿早教患者之右手,另外以拇、食二指捏紧患者拇指,使之微屈,再用左手拇指自患者拇指尖引向拇指根,称之为补脾经;将患者拇指挺直,自拇指根引向手指尖,称之为清脾经;往返推之,称之为清补脾经。
【频次】100~500次。
【功效】健脾养胃、补气补血;清寒湿、助消化积、止咳化痰涎。
【主治】体质虚寒、食欲不佳、全身肌肉消受、消化不好、恶心呕吐、胃脘痛、食积、急性肠炎、严重便秘、黄胆、湿痰、干咳、大便出血及斑、疹隐而不透等症。
【临床医学运用】补脾经能健脾养胃、补气补血。育儿小知识:主治脾胃虚寒、气血两虚造成的拉肚子、食欲不佳、消化不好、全身肌肉削瘦等症多与推三关、捏脊、运八卦等共用。
育儿小知识:清脾经能清热解毒清热利湿、利痰止呕。主治寒湿蒸熏、皮肤变黄、恶心干呕、拉肚子、急性肠炎等症。多与清天河水、润肺经、揉小天心、推结肠等清热解毒有利排尿法共用。
育儿小常识:清补脾经能和胃助消化、提高胃口。用以饮食搭配停滞不前,脾胃不和造成的胃腕痞滞、吞酸纳呆、拉肚子、恶心呕吐等症,常与运八卦、揉板门、分腹阳阴等共用。若寒湿恋恋不舍久而没退或外感风寒发烫兼湿者,可单单使用此方法医治,清补脾经20~30分鐘,至微汗出,实际效果不错。
2、胃经
【位置】在大鱼际桡侧,赤肥肉际处。
【操作】用拇指或无名指自掌根引向拇指根,称之为清胃经;相反为补,称补胃经。
【频次】100~500次。
【功效】清中焦湿热、助消化和胃、降逆止呕、除烦止咳化痰。
【主治】恶心干呕、烦渴善饥、呃逆、呃逆、呕血衄血、食欲不佳、肚胀、口腔异味、严重便秘等症。
【临床医学运用】清胃经能清中焦脾虚湿热,和胃降逆,泻胃热,除烦止咳化痰。用以医治恶心干呕、呃逆、呃逆、呕血衄血、烦渴善饥、食欲不佳等,多与清脾经、揉板门等共用。育儿小常识:补胃经能健脾养胃、助消化吸收,常与补脾经、揉中脘穴、摩腹等搭配。
3、肺经
【位置】右手无名指末节外螺纹面。
【操作】用推法,自右手无名指掌面末节指纹识别起送到手指尖为清。称润肺经;相反为补,称润肺经。
【频次】100~500次。
【功效】宣肺清热解毒、滋补肺气、化痰止咳。
【主治】发烧感冒、干咳、喘气痰鸣、盗汗、出冷汗、面白、肛脱、尿床、大便不通畅、荨麻疹不透。
【临床医学运用】润肺经能宣肺清热解毒、疏风解表、化痰止咳。主治发烧感冒发烫、咳嗽气喘、痰鸣、鼻干、鼻流浊涕等症。多与清天河水、退六腑、运八卦等共用。润肺经能滋补肺气,主治肺气虚损、少气懒言、面白、盗汗、出冷汗、尿床、肛脱、大便不通畅等,搭配补脾经、推三关、揉二马等。
【揣释】右手无名指归属于肺与三焦经。那麼手臂是三焦经,掌面是肺经。
【参考文献】《针灸大成》:肺承受风干咳多,即在肺长久推拿。
清·江笔花:肺气之旺衰,事关使用寿命之长度。”
4、结肠
位置:小拇指尺侧缘。
主治:尿床、尿赤。
操作:自小手指尖向指根方位直推或相反,推50次。
5、内八卦
位置:手心劳宫穴四周。
主治:咳嗽、恶心呕吐、拉肚子。
操作:顺时针方向或反方向方位用运法50次,掐3~5次。
6、三关
位置:上臂桡侧缘(太渊穴到曲池穴)。
主治:发烫、畏寒、无汗。
操作:直推300次。
7、六府
位置:上臂尺侧缘(神门到少海)。
主治:发烫、出汗多、严重便秘。
操作:直推300次。
8、二人上
位置:手臂侧小拇指与右手无名指手关节后陷中。
主治:牙疼、惊、腹疼、肛脱。
操作:掐3~5次,揉30次。
9、手掌
位置:手臂侧第一、二掌骨当中,稍偏无名指(即合谷穴)。
主治:发烧感冒、牙疼。
操作:拿3~5次。
10、腹
位置:腹腔。
主治:肚胀、食滞、恶心呕吐、拉肚子、疳积。
操作:指摩、掌摩约5~10分鐘;沿季肋向外分推。
1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主治:发烫、咳嗽。
操作:按、揉50次,或沿锁骨内缘由上而下分推30次。
12、龟尾
位置:尾椎骨端到肛门口中间(即长强穴)。
主治:拉肚子、肛脱、严重便秘。
操作:揉、旋推300次,掐3~5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