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症状 > 幽闭症 >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有多可怕?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有多可怕?

2018-10-06 10:43:45 责任编辑:林晓璇 10 3215

大家知道心理犯罪电影《沉默的羔羊》吧?这部电影里两位引人注目的罪犯,他们所呈现的各种行为和情绪表现,与残酷反社会人格障碍极为相似。接下来让小编给大家普及普及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相关知识吧。

一、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你知道多少?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有多可怕?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又称无情型人格障碍社会性病态,是对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类型。患病率在发达的国家为4.3-9.4%,我国台湾地区为0.3%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是高度攻击性缺乏羞惭感,不能从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行为受偶然动机驱使社会适应不良等然而这些均属相对的。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疾病简介:

反社会一语虽残酷系政治社会用语,但也从这一侧面突出反映了他们对社会的危害,这类人在监狱和劳教机构占相当大比率(40%-78%),不少是累犯或惯犯往往因发生反应状态而送精神病机构要求医学鉴定。

反社会人格障碍虽然经常发生违纪行为与一般犯罪是有区别的,尽管二者对所犯罪行为均负有完全责任能力,司法精神科医生和司法工作者应区分反社会人格犯罪和不法分子作案:①一般犯罪者往往有计划和有预谋地达成犯罪反社会人格多不能;②犯罪者违法目的明显反社会人格多受情感冲动支配犯罪动机较模糊;③残酷犯罪者在他人受害时作案手法隐蔽和狡诈,企图逃避残酷罪责反社会人格害人害己,而对自己的危害尤大;④具有残酷反社会人格的人较少造成凶杀或其他严重案件以致判处极刑;⑤一般犯罪的人格固然是有缺陷的未达到人格障碍程度,反社会人格则在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沉重残酷的影响反映在生活的各个侧面出现持续和长期的行为障碍。

早期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统亲属中有17%-19%为反社会人格,但未得到后来研究的证实。

二、反社会人格发病原因

父母养育方式不仅与父母自身文化、经济情况等有关,还与另一方的情况。就像配偶是否健在以及家庭婚姻的状况息息相关。这体现了其实家庭情况事多家庭成员是很有影响的。而良性的家庭环境父母正性的养育方式对极具塑造性的未成年人来说,意义无疑更加突出。

反社会人格发病机制: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人群的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通常在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方面具有异常的行为模式。常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18岁以前)就出现品行问题,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或终生。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遗传学因素在犯罪学研究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已发现人格障碍与某些基因的多态性或基因突变存在关联。人的行为改变绝非单一基因变异所致重视环境因素尤其是个体早期成长生活的家庭环境对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人群的防治尤具积极意义。

反社会人格病理生理:

动物和人体实验提示攻击行为与中枢五羟色胺功能呈负相关中枢五羟色胺功能不足是攻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有研究认为五羟色胺系统可能是通过五羟色胺1A受体或1B受体来调节攻击行为。

会员福利
加微信
约咨询 听好课 找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