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焦虑:成年人,也该好好谈谈死亡
2022-05-11 11:25:20 责任编辑:PH 10人 109人
人生一生,植被一个秋天。清明节每一缕燃烧的烟花,每一次悲伤的哭泣,都代表着一个人生命的终结。历史书覆去的一页是一个时代的终结。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在疫情、战争、空难这六个简单的词背后,我们似乎对死亡和生存有了更深的焦虑。应该正视面对死亡焦虑。
死亡就像太阳,我们知道它一直在哪里,但很难直视它。
这些事件的到来缩短了我们与死亡的距离。
如果我们被诊断出感染了怎么办;如果我们乘坐那次航班怎么办?如果战争发生在我们身边怎么办?
即使这些都没有发生,那么生命是如此脆弱,我们努力生活,苍蝇营狗苟,疯狂内卷的目的是什么?
所有的焦虑都指向死亡。
我们对不知何时到来的死亡有着极大的恐惧、纠最终会消失的自己,最终会变成一缕青烟,最终没有痕迹,有很大的焦虑。
我有一个叔叔,他似乎已经明白了这一点。
从40多岁开始,他就拒绝做任何工作,也拒绝出去工作。不是因为他有多富有,而是因为他觉得自己不知道自己有一天突然死了,所以一定要及时玩。
即使每天吃糠咽菜,也不要下地干活,更不要去工作。
因为早晚要死,所以及时行乐似乎是我们很多人应对死亡的方式之一。
人们活得越少,就越害怕死亡。
有时我们害怕死亡,有时我们认为人们不会死亡。
成年人害怕死亡的外在形式是什么?
父母那一代人催婚,想通过生育的方式,让自己在世界上留下痕迹;
有些人一定要生儿子,就是通过冠姓的方式,让自己的生命延续;
有的人注重养生,保温杯礼品,延长生命长度,延缓死亡的到来;
年轻人报复性熬夜,就是通过感受时间,感受自己的存在。
在潜意识层面上,死亡焦虑笼罩着我们,它促使我们做出许多行为。
似乎做了这些事,就是从死亡手中,赢回了一局。
然而,相反,我们的全能感,我们似乎觉得生命会持续很长时间,好像死亡离我们很远。
父母这一代人有一些习惯,那就是好东西一定要东西。一盒苹果,每次都吃坏的,如果没有坏的,就等坏的。
买一件好衣服,平时舍不得穿,直到衣服放过才放心穿。
看看我们,也有类似的延迟满足。
有多少人列出了一个清单,等待疫情结束,去公路旅行;等待社区解封,吃火锅;回到家乡,陪家人几天;赚多少钱,买东西。
等待,是一个没有期限的词,就像我们不会死一样。
有时候,我们想用及时的行乐来对抗死亡;有时,我们忽视了死亡,一直延迟满足。
不是因为我们善变,而是因为我们看不到与死亡的距离,有时会担心得失,有时会无所畏惧。
不同时期对死亡的认识不同,也使我们的人生目标有不同的顺序。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指出:
当我们觉得死亡很近的时候,我们会花时间陪伴家人,享受幸福,情感满足;
当我们觉得未来很遥远时,我们会专注于个人成就、财富积累和个人价值。
事实上,只有直视死亡,正视面对死亡焦虑,看到与死亡的距离,我们才能活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