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季养生知识告诉你四季如何养生
2018-10-16 16:17:00 责任编辑:小king 10人 602人
人秉天地之气而生,四时之法而成,大自然界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样随时影响人体。中医四季养生知识你知道多少?中医四季养生应注意什么?梦悠情感小编为你分享四季中医养生知识。
一、中医四季养生
中医四季养生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皮肉筋骨脉等的功能活动与季节变化息息相关。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即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变化,根据四季变化主动调整饮食,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下面给大家介绍中医四季养生知识。
1、春季,阳气初生
春季气候变化无常,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不可骤然减少衣被,避免伤风感冒。春属木,与肝相应,“养肝之体用酸,舒肝之气用辛”。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清淡可口食物如豆芽、柑橘、香菜、豆豉等。亦可有目的的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草药如枸杞、郁金、丹参等放入食物中进行配方选膳。但对于体质过敏,易患花粉过敏、荨麻疹、皮肤病者,应禁食如羊肉、蟹之类易过敏食品。
2、夏食清淡,以养肠胃
天气炎热时,身体机能代谢加快,能量消耗大。这时,吃东西要特别注意:第一,要少吃。因夏天动得多,人易感觉饥饿,饥饿使人狼吞虎咽,吃了也不知道饱,容易饮食过量,造成消化不良,反伤脾胃。所以,吃东西要慢一点,如此也不会吃太多。
第二,少吃荤腥。古人讲”勿食肥浓,以养肠胃。”夏天饮食清淡,才能保持身体轻松,吃得太油腻,有如火上添油,体内燥热,反而令人难受。尤其很多荤食,譬如鸡、鸭、鹅等,皆为”发物”,会加强我们身上原有的毛病。尤其一般人吃了”发物”,因体内有火,特别想喝冰的饮料,一边大吃,一边灌冰水,身体觉得爽快,但炙热的内火容易引发高涨的情绪,甚至于情绪变得焦躁,易发脾气。中国人的养生之道,讲究”治因胜于治果,治本重于治标”。要想彻底改变身心,就要从日常生活的习性改变开始做起。
3、秋季,养阴清热
进入立秋以后,天气由热逐渐转凉。秋季五行属金,秋季在五脏关系中属肺,而肺的生理机能是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同时肺为娇脏,喜润恶燥。燥为秋季的主气,侵犯人体,易损伤津液,出现各种干燥的症状,如口鼻干燥、皮肤干涩、大便干结等。
在此节气期间,根据中医“燥则润之”的养生原则,饮食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静心安神的食品为主,可多食一些芝麻、蜂蜜、百合、银耳、秋梨、山药、萝卜、柿和橘之类的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作用的食物。秋天肺气宜收不宜散,所以立秋期间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尽量少吃葱、姜、蒜等辛味之品。水能解“燥”,所以秋季最重要是补水,最佳饮料是淡茶水、白开水,也可喝些添加蜂蜜的水果汁和蔬菜汁。
4、冬日阴冷,避寒就温
冬天要”避寒就温”,穿衣注意保暖,也不宜吃生冷食物。由于天气变冷,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冷淡下来。所以中国人发明火锅饮食文化。冬天一到,大家围炉吃火锅,用温暖聚拢人气,亲戚、朋友,不管熟不熟,凑在一起,就像家人般不分彼此,感觉十分热络,心也温暖了起来。这是中国文化中甚深的学问。
以五行来说,冬属水,对应色为黑,故食物应以黑色为主,如黑木耳、黑枣、当归、黑豆、黑糖等,都是调制冬令食品很好的素材。所以,许多冬令药膳皆以黑色为主。然,冬令进补大有学问。身体每个脏腑,新陈代谢皆有一定速率,冬天大补,易造成身体负荷,减缓正常代谢。肾脏本有排毒作用,补过头则造成囤积,会有上火、舌头破、头昏脑胀、身体不对劲的情形,当体内毒素无法排除,肾脏就会出状况。但,冬天必须让肾脏储存热能,也不能不补。故”只宜小补,不宜大补”乃冬季养肾原则。
四季中医养生各个季节有其不同的特性,大家需顺时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