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我觉察 > 了解自我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的观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的观点

2018-07-25 14:23:51 责任编辑:alyer 10 3889

古人就是非常有才,所有可以想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的观点,其实在古代很多人有很多论述来解释某种事情,就像大地应该发生什么或者说不应该发生什么,古人都可以解释。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的观点

一、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的观点

王阳明的“格物”不是通过做实验对竹子进行研究,而是对着竹子空想,要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的目的,这样做,就远离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所以作者说:“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就被淹没了。”从上下文来看,在作者心中,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需要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也就是说要有真正的实验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的观点

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的想法

朱熹说过,中国人论述应该注重良知,然而相同时期,西方出现了文艺复兴,接着就是工业革命,他们追求知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科技在十六世纪之后极具落后西方的原因,我们注重内心的彻悟。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的观点

三、什么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会员福利
加微信
约咨询 听好课 找导师